4月28日,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孟祥秋介绍了道外区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工作情况,劳动力工作专班负责人马晓辰通报了相关典型案例,政治部副主任郭翠兰主持新闻发布会。
当前,企业用工模式灵活、多元,劳动关系亦呈现复杂化、多样化,涉及互联网新兴产业、新行业、新业态的劳动关系认定等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道外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出发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落脚点,坚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并重原则,公正高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妥善化解劳动纠纷。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道外区法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58件,审结452件,案件平均审理59.32天,同比缩短51.32天,服判息诉率持续向好。
一、完善劳动争议便民措施,用心办好民生案件
道外区法院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聚焦劳动者急难愁盼,以“如我在诉”的意识,着眼于便民诉讼,从数字赋能审判到对案件办理全流程全链条监管,妥善处理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让劳动者的司法获得感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2024年,为做实、做深、做细劳动者维权司法保障,提高欠薪案件审执质效,在建立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的同时,道外区法院坚持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现代化审判理念,创新推出“薪”事“码”上办平台,针对欠薪纠纷案件由院内统一赋码管理:将欠薪案件嵌入二维码中,立案接诉即办、优先办理,主动服务畅通维权入口。通过对案件赋码管理,实现科技赋能云端一码通办,打通办案信息壁垒,审判流程全程公开透明,信息实时共享,且更全面、更集中,立、审、执各阶段均可掌握案件全貌。通过云端,院内能够全局把握平衡进度,逐案推进办案节奏,统一标准同案同判,助推裁判权威高效,并由专班全流程督办,及时提醒,针对重点案件,特事特办,跟踪问效及时化解。同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欠薪案件裁判数据变化趋势,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劳动者维权驶入快车道。
“薪”事“码”上办平台推出以来,道外区法院共审结欠薪案件260件、结案标的759万余元,平均审理天数38.52天,同比缩短63.32天,服判息诉率持续向好,欠薪案件质效明显提高。“薪”事“码”上办经验做法被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劳动力工作专班工作参考刊发推介,多家市级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劳动者诉讼服务体验,拓宽便民、利民渠道,道外区法院着力聚焦劳动者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以智慧便捷为出发点,针对当事人端口在原基础之上推出“薪”事“码”上办2.0版。在立案时向当事人送达2.0版二维码并附有详细操作指引,当事人扫描二维码、输入身份信息登录后,找到欠薪案件,一键点击即可查询案件详细信息、查阅证据、实时跟踪审判流程,案件信息一码通查,案件情况一目了然,为劳动者带来“指尖上的便利”。
二、着眼劳动争议社会治理,形成纠纷化解合力
道外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大劳动争议实质性化解力度,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诉调对接机制,力争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绘就劳动争议源头治理新“枫”景。
2024年以来,道外区法院加强与有关方面协调联动,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劳动纠纷综合治理体系实质化运行,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社会风险隐患防控协同化,努力实现“九龙治水”的合力作用,以更加便捷、灵活、高效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道外区法院会同区人社局、区总工会制定出台《道外区劳动人事争议“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会商制度》,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共同诉前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70余件。同时,向当事人释明申请司法确认的途径,实现“调解”和“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极大提升矛盾纠纷的处理效率、降低劳动者的解纷成本。积极争取区委统战部支持,与区工商联、区司法局、区人社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道外区商业纠纷多元化解联盟的工作方案》,将劳动纠纷纳入化解商业纠纷的重点范围,拓宽劳动纠纷解决渠道,区工商联立足职能优势,调解会员企业劳动争议案件19件,涉劳动者资金权益75.8万元。
三、致力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向前延伸司法服务
道外区法院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依托“法润老道外”工作品牌广泛传播劳动者权益保障“好声音”、传递“劳有法依”正能量,从新媒体赋能普法到面对面精准普法,多措并举努力实现“良法善治”的法治效果。
充分利用“普法快递”“与法同行”等微信公众号法治宣传板块,2024年以来,道外区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例8期,被省市法院和22家媒体转发报道;推进“劳有法依”进社区(村)、进法官驿站,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及时推送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指导劳动者依法用权、依法维权。对辖区企业开展用工“法治体检”,深入企业宣传民法典、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提示企业规范用工,切实增强企业用工法治意识。针对近年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的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道外区法院于2025年1月向区人社局发出2025年1号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从加强用工法治宣传指导、加强劳动用工规范指导、助推提升解约程序意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提升裁审衔接效能等五个方面,建议区人社局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的规范管理、协同推进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共同推动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下一步,道外区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扣道外区经济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联动效能,提升审判质效,以更优质的专业审判、更高效的多元解纷,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外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典型案例
一、黑龙江某贸易公司诉周某某等10人劳动争议案
基本案情
黑龙江某贸易公司曾系道外区一家知名民营企业,从事品牌汽车销售多年,从业人数达百人以上,然而随着国际国内汽车销售业形势的变化以及疫情冲击,企业经营遇到了资金回笼不及时的难题,导致工资未能及时发放。由此,员工与企业之间针对发放劳动报酬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等事宜发生了纠纷。10名员工共同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该贸易公司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奖金、加班费等。劳动仲裁机构经过审理支持了10名员工的大部分请求,但该贸易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审理结果
法院经审理查明,某贸易公司拖欠劳动者工资并非恶意为之,而是因为资金回笼不及时所致,劳动者虽知晓贸易公司的难处但也急需工资养家糊口。找到了案件的症结后,法院巧用“法理情,暖心田”调解“三字诀”的技巧,向该贸易公司释法明理,同时,借助有相关知识背景及社会阅历的“法律明白人”着重向劳动者在事理、情理上进行疏导。在法院及“法律明白人”的协同努力下,劳动者表示理解该贸易公司的难处,愿为其发展争取时间。最终,该贸易公司与10名员工均分别达成和解并撤回了10起案件的诉讼,上述10起案件均得到实质性化解。
典型意义
本案中,人民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凝聚各方合力,运用“法院+人民调解”的联动解纷模式处置集团劳动争议案件,一揽子化解10起劳动争议,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实现劳动者“劳有所得”,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叶某等3人诉某物流公司劳务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叶某等3位村民于2017年入职某物流公司担任司机。2022年起,该公司改变经营模式、运营不善,未能按时发放工资,因欠薪时间较长,叶某等3人遂于2025年3月向法院提起诉讼。
审理结果
叶某等3位村民向法院说明其仅能举示写有村民姓名、所欠工资数额以及负责人签字的欠条,除此之外,无其他证据能向法院提供,既没有正式的劳务合同,也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法院在了解到上述情况后,立即向叶某等3人开通“涉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并将3起案件录入“薪”事“码”上办平台,对该案提高优先级,加快审理进度。法院经过多方协查,成功与该物流公司取得联系,得知叶某等3人所诉情况基本属实。于是,法院加大调解力度,针对3起案件分别制定了“专属还款计划”,并说服该物流公司先行支付部分工资。同时,院审管办会同劳动力工作专班通过“薪”事“码”上办平台全程跟踪案件进展并及时督办。最终,双方当事人均对专属还款计划表示认可并达成了调解协议,3起案件审结仅用时21天。
典型意义
欠薪纠纷关系劳动者生存利益的维护,化解欠薪纠纷过程中需处理好促进经营主体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系。本案中,法院本着调解优先、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原则,多次耐心地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并通过数字赋能的“薪”事“码”上办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司法困局,真正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让劳动者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