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道外区法院成功调解了一批涉及67名劳动者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法院通过“绿色通道优先立案+工作专班统一审理+示范庭审集中开庭”的模式,高效平稳地化解了潜在社会矛盾,赢得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生动践行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交出了一份“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优异答卷。
批量案件驶入“快车道”,法院开启解纷“加速度”

67名劳动者称其在被告单位工作期间,单位因经营不善,未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了顺利办理退休手续,67名劳动者在各自达到退休年龄时,均自行垫付了相关保险费用,现诉请单位予以返还。
当数十位年过半百的原告聚集在立案大厅,道外区法院立案庭立即启动群体性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开通“涉劳动者维权案件受理绿色通道”,指导并协助劳动者填写要素式起诉状,完善立案诉讼材料。与此同时,立案庭与劳动力工作专班及相关业务庭室对接,提升案件处理优先级,并协商决定由院劳动力工作专班负责人统一集中处理。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发现该批案件案情相似、争议焦点一致,故决定打破“一案一送、一案一庭”的传统模式,采用集中送达、集中排期、集中开庭的“批量化”处理方式,为劳动者们开通纠纷化解“快车道”。
法官当起“法律翻译官”,算清每一笔“民生账”

在集中送达过程中,劳动者们主张单位应承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部费用,并出示了被告单位出具的欠据,但未提供其他证据。承办法官随即开始普法,向劳动者们耐心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均由单位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两部分构成。根据法律规定,单位仅应承担其法定缴费部分,个人缴费部分应由个人自行承担,不应由单位返还。同时,法官也提醒劳动者,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了被告单位的欠据之外,还应举示其垫付保险费的支付凭证。劳动者们听后纷纷表示:“原来法律是这么规定的,那我听法官的。”“这法官真好,给我们讲明白啦!”
承办法官随后联系被告单位核实情况,单位承认欠款事实,并称留存了劳动者补缴保险费的票据且记入单位账簿。承办法官当即要求单位提供账簿原件并逐一进行了核对,进一步夯实了案件事实基础。
法官多走一步,群众少跑一路
在掌握上述情况后,承办法官意识到,至此,本案的关键点在于核实劳动者垫付保险费用中单位应承担的具体数额。为此,承办法官主动延伸调查触角,前往人社部门调取了67名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记录,逐笔计算每位劳动者补缴费用中属于单位应缴纳部分的准确数额,再与支付凭证一一进行核对,确保数额准确无误。
示范庭审,找到化解纠纷“最优解”

在事实清晰、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承办法官认为调解的最佳时机到了,遂采用“示范庭审+集中调解”的模式,选取其中一起案件进行示范性庭审,并邀请其他劳动者旁听。庭审结束后,法官一方面向被告单位释法析理,明确其法律责任,询问调解意愿;另一方面,引导劳动者给予合理的履行宽限期。最终,原被告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第一起案件的成功处理为后续案件提供了清晰、统一的处理思路,其余劳动者也与单位陆续签订了调解协议。劳动者安心、被告单位服气,双方均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六十七起案件,关乎六十七个家庭。这批劳动争议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劳动者的急难愁盼,同时亦是道外区法院将司法“快节奏”与办案“细功夫”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